李開復/中國AI產業急起直追 美國霸主地位岌岌可危

北太平洋兩岸對峙的巨人
1999年,中國的研究人員對AI的相關研究仍然一無所知,讓我來回溯一下這段不算很久以前的故事。
那年,我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演講,介紹我們微軟亞洲研究院(Microsoft Research)正在進行的語音和影像辨識技術的研究。中科大是中國頂尖的工程學校之一,但它的地點和北京比起來較為偏遠一點,位於中國中部的安徽省合肥市。
演講那晚,大量學生擠進了演講廳,沒有門票的人就擠在窗邊看,希望能夠聽到一些演講內容。我感受到他們的熱情,就請主辦方開放走道的位置,後來都坐滿了,還有不少人坐在我身旁的講台周圍。
我逐一介紹了語音辨識、語音合成、3D圖形學、機器視覺的基本概念,現場的學生都聽得很專注,也用心抄筆記,對我提出了一些問題,例如相關領域的基本原理和實務應用。當時,在AI研究方面,中國明顯落後了美國十年以上,但這些學生就像海綿一樣,用力吸收來自外界的所有知識,我明顯感受到演講廳內學生的興奮情緒。
這場演講持續了一段時間,在我離開演講廳時,天色已晚。我朝向校門口走去,準備離開。學生宿舍就在路的兩旁,整個校園安安靜靜,路上沒什麼人。突然間,好像約好了一樣,學生魚貫走出宿舍來到路上。我站在那裡,心想發生什麼事了?整個場景就好像慢動作的演習一樣,而且還是默劇版的。
直到他們坐定在路旁、打開課本,我才明白是怎麼回事。原來,宿舍在晚上11點熄燈,想要繼續念書的學生很多都走出來,在路燈下繼續看書。在黃澄澄的燈光下,我看到的是上百個中國最聰穎的年輕工程人才。當時,我並不知道,這其中有一人日後成為中國最重要AI公司之一的創辦人,就這樣在合肥昏黃的路燈下,硬是多擠出一點時間K書。
這些學生讀的教科書,很多都已經過時了,或是翻譯品質很糟糕。但是,那是他們所能夠獲得的最好讀本了,他們讀得津津有味,想要吸收每一滴知識。二十年前,中國的學校很少能夠上網,出國留學更是困難了,除非能夠拿到全額獎學金。被看到書邊都磨損了的教科書,以及偶爾才會有的訪問學者演講,是他們一窺全球AI研究現況的唯一窗口。
二十年,今非昔比了。
AI超級強權
我在前面的章節提過,打造21世紀的AI強權,需要四項要素:豐富的大數據、堅毅不撓的創業家、訓練有素的AI科學家,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的環境。在第2章,我們已經看過,中國如競技場般的激烈新創生態圈,如何訓練出一批全球最具商業嗅覺的世界級創業家;在第3章,我們看到中國如何發展創新,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,創造出一個另類互聯網宇宙,生成世界上最豐富的資料生態系統。
在這一章,我將會評估後面兩項要素——AI專業和政府支持——的發展情勢。我認為,在人工智慧實務應用的年代,矽谷的精英專家優勢將逐漸失去上風,至於在政府支持這一塊,中國技術實利主義的政治文化,將有助於更快部署翻轉賽局的新科技。
隨著AI滲透到經濟體系更廣泛的層面,優秀AI工程師的數量,將比精英研究人員的質量更具重要性,也更能夠產出豐厚的回報。在人工智慧實務應用的年代,真正的經濟實力將不只是來自那一小群頂尖科學家的突破,也來自一批人數眾多、訓練有素的工程師,和堅毅不撓的創業家共同攜手利用那些研究發現,打造出翻轉賽局的公司。
中國正在訓練這樣的大軍,我在合肥演講後的二十年間,中國的AI科技界逐漸追上和美國的落差。雖然在超級巨星級的研究人員方面,美國仍是一枝獨秀、獨霸全球,但中國的公司和研究機構,已經有一批訓練有素、各司其職的工程師,可以有效協助AI的部署應用。
中國能有如今的發展,靠的是結合了我在合肥目睹的那種對知識的強烈渴求,以及取得全球頂尖研究成果的管道大增。現在,中國的AI學生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樣,在昏黃的路燈下苦讀過時的教科書,他們善用AI的開放性研究文化,直接從源頭吸收第一手的知識,不但可以瀏覽網路上最新發表的論文,也可以在微信群組裡辯論頂尖AI科學家使用的方法,或是透過手機觀看他們的授課影音串流。
這麼便利、多元化的連結,讓中國的AI科技界得以在智識層面追趕精英水準,訓練出新一代求知若渴的研究人員,對AI的發展做出高水準的貢獻。這也讓中國的新創公司將先進的開放源碼演算法,運用到實用的AI產品上,包括無人機、刷臉支付系統、智慧型家電等。
這些新創公司努力爭食著AI這塊大餅,在這個領域,只有幾個大咖玩家稱霸全球,也就是所謂的「AI七巨人」:谷歌、臉書、亞馬遜、微軟、百度、阿里巴巴、騰訊。這七巨人勢力平分秋色落於美國和中國,為了能夠主導AI型的經濟體系,出手相當大膽,捧上大把現金和令人眼花撩亂的豐富大數據爭奪AI人才。
七巨人正在為AI時代鋪設大範圍的「電網」——私人控制的運算網絡,讓機器學習分布到整個經濟體系中,自己則是扮演起「公用事業」的角色。對重視開放AI生態系統的人來說,這個現象令人擔憂,對中國興起成為AI強權,也是一塊隱形的絆腳石。
不過,想讓AI的力量深入經濟體系的各個角落,只靠私人公司是無法做到的,還需要高度支持的政策環境,政府直接支持可以加速整個環節。第1章提過,柯潔敗給AlphaGo不久後,中國國務院發布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》,希望中國在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。中國各地也火紅進行著各種「雙創」活動,大量的新資金不斷地湧入,還有各種對新創公司的補貼優惠,以及政府慷慨的採購合約,都加速了中國的AI發展和實際應用。
中央政府對AI的發展規劃,改變了各地方政府的施政方針,將政策轉向AI創新。全中國上下積極向上的政府官員,無不爭先把家鄉建設成AI示範城市。在他們的發展藍圖裡,有無人車的專用車道、大眾運輸工具上有刷臉系統,還有「城市大腦」(City Brain)可以改善交通流量。
在這些行動的背後,隱藏著中美政治文化的一項核心差異——美國自由、好鬥的政治體制,積極懲罰任何對技術升級的投資失利或浪費;而中國的技術實利主義,則是獎勵主動投資與採用。當然,這兩種體制沒有任何一者有資格主張客觀優越性。現代史上,美國在個人自由和科技成就的長期卓越表現,舉世無可匹敵。
不過,我相信,在人工智慧實務應用的年代,中國的體制與推廣方法,將有助於加快AI的部署應用,生成更多的資料和數據,播下未來成長的種子。這是一種永續發展的自我循環,藉由數位資料的神奇力量、創業家的膽識、辛苦學來的專業技能,以及強烈的政治意志,持續良性循環下去。在了解中美兩個AI強權的發展對比之前,我們得先了解兩國的專業知識來自哪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