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水防血管堵塞 醫師建議這5個時段最佳

水是生命之泉,每個人都得喝水,但一般人卻不在意時機,常在口渴才想補充水分,而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。水喝不夠,除了可能造成腎臟負擔,也會造成血液太過黏稠,讓人置身血栓風險,輕則心絞痛、重則導致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重症。也因此,抓住關鍵時間補充水分,顯得格外重要。
根據人體需求,正常人每天喝水量至少在2升以上,算下來差不多早中晚各3杯。如何在正確的時候喝水,達到解渴還能降低血液黏稠度,一定程度避開血栓風險,以下這5個時刻必須掌握。
一、起床後
清晨是人體生理性血壓升高的時刻,血小板活性增加,加之睡了一夜的覺,排尿、皮膚蒸發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,血液黏稠度增高。
起床後飲水有助於降低血黏度,從而降低血栓風險。一般來說,牛奶、果汁、冰水以及鹽水,都不適合作為早上第一杯水飲用,溫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二、晨運前後
不少人都習慣晨間運動後喝水,其實晨運前就應少量飲水,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、血液黏稠的風險,從而有助預防血栓。
尤其是氣溫較高時,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,此時最好少量多次喝水,每次喝150毫升~200毫升。喝水不要太急太快,以免加重心臟負擔,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。
三、上班前
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而忽略喝水,從而給血栓提供了可乘之機。如果你也是這樣,建議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,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,別喝太多,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「尿急」。
四、飯後半小時
飯後不要立刻喝水,否則會沖淡、稀釋唾液和胃液,使消化酶的活性減弱,影響消化吸收。可在飯後半小時小口喝200毫升水,有助於緩解餐後的血黏度升高。
五、睡覺前
人體熟睡時,體內水分會丟失,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,血液黏稠度變高。臨睡前喝一杯不超過200毫升的水,可以緩解該現象,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。
如果怕起夜,可以睡前抿兩口水再睡覺。另外,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,感覺口渴時馬上喝幾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