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歲末年終,除舊佈新的時節。不少人的家中,堆滿了累積一整年下來,不論是因為忙碌還是懶惰、或是家中收納空間不足,而「滿溢」出的物件。近幾年來,收納書籍熱賣,著有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》、日本的收納達人近藤麻理惠2015年時,甚至被美國《時代》雜誌選為「年度影響力百大人物」,顯示全世界對於空間整齊與收納的需求。
在大掃除之前,把不需要的物件清整、收納好,不僅事半功倍。空間清爽,更讓人覺得人生也重新整理過了,有活力和精神迎接新的一年。
《親子天下》走訪專業居家收納師、居家用品店的收納達人,並摘錄坊間最新收納整理書籍,讓讀者掌握收納的要領和原則。
常見的收納失敗3個原因
經過一年的累積,家中已經呈現原子彈爆炸災後現場了嗎?依據各收納達人的服務經驗,有收納困擾的人,最關鍵的問題,其實倒不是居家空間不夠大,而是以下幾種心理特質導致:
1.缺乏邏輯:居家清潔公司潔客幫收納師林雨庭曾服務過數十位案主,她發現,有的案主因缺乏物品分類邏輯,物品沒能依照用途放在該放置的地方,要使用時找不到,只好再去買新的。林雨庭到案主家整理環境時,就常發現了許多一模一樣的物品,出現在不同空間,例如,從浴室、臥房到客廳,都找到一樣的面霜。
2.沒有要丟的,樣樣都要留:林雨庭指,這類案主通常有選擇困難,對於家中出現許多相同物品,仍然沉思許久、難以決定去留。在居住空間有限的情況下,如果物品樣樣都不能丟,人的生活空間和居住品質就會相對減少。
3.對於家中可收納空間沒概念:農曆年前,是各大居家用品賣場收納物件詢問度最高的時刻。特力屋收納達人鄭富聰說,客人購買收納箱盒後,最常拿回來退貨的理由是「尺寸不合」。他建議,到賣場購買收納用品前,最好先量好家中預計用作收納空間的尺寸,或是先拍照,到賣場即使不知道適合選購什麼收納品,只要提供空間尺寸和收納需求,工作人員就可以較精準提出建議,避免買到不符合需求的商品。
如果能克服以上3種心理,收納整理後的居家環境,也能維持較長久;之後遇到需要收納時,也較能夠把握原則,恢復居家整齊。
收納的步驟和原則
潔客幫的收納服務特色是,優先利用居家環境現有的收納空間、物件,儘量以不額外購置收納箱盒為前提。林雨庭建議,開始收納之前,先將家中可以運用的鞋盒、紙箱等清理出來,不用另外購買,就多出許多收納箱盒。以下是林雨庭收納整理時會採用的步驟:
步驟1:清空。將要收納區域的物品,全部從櫃子或箱子中移出來,例如,要整理衣櫃,就將所有衣物都搬出衣櫃。
步驟2:集中。淘汰掉不要的物品,將需要收納的物品集中擺放,如此可以目視需要收納物品的量,評估可收納空間,以及規畫如何收納。
步驟3:分類。林雨庭指出,分類並不是依據物件原本放置的空間,而是依照物品的屬性、季節性、使用頻率等區分,例如衣服就可以分夏季和冬季等。IKEA宜家家居副行銷經理吳語涵建議,物品的使用頻率可依照「每天都要使用」、「偶爾才會用到」來做分類。接下來即可依照類別、生活動線習慣等,開始收納。
收納的原則「當機立斷」很重要:「心裡要有一把尺,到底這件東西在你心裡份量有多少。」若物品在心中份量愈小,其實生活裡也不需為它保留空間,畢竟連人的空間都快不夠了。其次,常用的物品要放在容易取用的地方,不常用的可以裝箱。
選擇收納品的注意事項
如果經過淘汰、運用家中現有箱盒,依舊無法完全容納家中現有物件,就得購買收納箱盒放置物品。賣場的收納品種類繁多,鄭富聰觀察,通常客人是到賣場看到實品,才激發靈感,才想到「這個可以裝什麼」。不過,如果缺少事先規劃,很容易會買到不適合的。如果不確定要購置什麼商品,他建議,至少要先量好空間尺寸,比較不容易買錯。
1.考慮承重:塑膠材質的收納箱盒,比較不適合裝重物。如果要收納物品較重,要考慮木材、鐵架類,且重物放在下方。可堆疊式塑膠收納箱為了避免重量導致變形,骨架上會加塑鋼條防止變形,選購時可留意是否有這個設計。
2.考慮氣候:如果空間或居住地區較為潮濕,容易導致木頭發霉、金屬生鏽,選購收納架時須留意材質。要避免這種情況,鄭富聰建議,若為實木材質可以噴上防潮漆,金屬類的鐵管架,則可選擇烤漆、鍍層較厚的。
3.考慮收納物件性質:體積較小的物件適合抽屜型收納箱,在後方的物品也方便拿取。若是較為大型的棉被、毛巾等,可以使用前掀式收納箱。而不織布材質的收納箱,也適合放季節性用品,例如冬被,取出使用時,收納箱便可以摺疊不佔空間。
4.善用不同收納配件組合:例如,鍍鉻、烤漆鐵管層架類商品,通常可以依照居家現場調整寬度、高度,再搭配各式收納箱盒,最多甚至能將天花板到地面的空間運用。
此外,林雨庭推薦可堆疊、半透明塑膠、抽屜式的收納產品,衣服、小物都適合,半透明的材質可以從外觀看清楚內容物,抽屜式則方便拿取。注重居家風格的消費者,可以針對裝潢風格選擇材質,例如鄉村風裝潢可選擇木箱或仿藤類材質、工業風可選鐵管層架,也有許多年輕族群喜愛彩色風格。
收納達人一致公認,收納最難的地方,不是學不會好好摺衣服,也不是不懂得怎麼做空間規劃,而是無法下定決心丟東西。到底如何做到「斷捨離」?
《讓生活簡單快適的55個靈感:沒有雜物的家可以裝下更多幸福,心也更自由》作者蜜雪兒坦言,「丟棄物品」這件事,很難真的下定決心執行。許多東西就在要丟不丟的猶豫狀態被留下來,「結果只會讓處於灰色地帶的物品越積越多而已。」
書中指出,與其老想著如何「丟」,不如讓自己站在「選擇哪些物品該留下」的角度來思考。作者的原則是「留下來的必須是自己喜歡的」、「經常使用的」。因此,杯盤多了的時候,她留下「丈夫很喜歡的這個盤子、經常會使用到的」而捨棄了很少用、總是被堆在最下方的杯盤;鍋鏟則選擇舊的、但使用頻率最高的那一個。
作者寫道:「雖然『丟棄物品』跟『留下物品』這兩件事乍看之下似乎是相同的,但其實在思考的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。藉由選擇該留下的物品,可以了解到自己真正喜歡的,從此以後也不會再重複購買不需要的東西。」讀者整理居家用品時,若真的很難丟東西,不妨也依照這個方法試試看,留下自己最「真心相愛」的物件。